Azeros Literature

我与我的感官一起做梦。

悲怆

记得维特根斯坦曾把贝多芬,歌德等几位艺术家称为自己无法效仿的预言家。他认为这些伟大的人物可以把文化乃至文明,从宏观的角度加以细腻而深刻体验和描绘。

我想,那也许是因为这些艺术家站在了哲学的边缘,就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所谓"宇宙概貌",其实全都只不过是基于人类的推测和想象一样,因为人类如今根本还无法站到宇宙的边缘。

但对于一些细节,特别是对于授予贝多芬的那个预言家的头衔,我也曾无法理解,我的好奇也因此油然而生,直到,我带着如饥似渴地心情再次去聆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作品。

记得年少时的音乐课上,那位踌躇满志的音乐老师也曾情绪激昂地介绍过它们,但是那一份共鸣,是难以在那一间局限而充满嘈杂声的教室里得到升华的。那时候,我们只是一些懵懂而任性的孩子,肤浅,甚至还没有成型的审美标准。

虽然,我们偶尔也会被某一段华丽的音阶震撼感动,但是,那仅仅是一个瞬间,一个下意识而随即就能够被忘却的瞬间。当下课铃声响起,我们从座位上起立,脑海中大概又会充斥着,对于下一秒即将到来的快乐的美丽猜想。

远去了那浮躁的年代,再次聆听的时候,那是一个孤独安静的午夜。从《英雄》到《命运》,从《月光》到《悲怆》……一开始,我的心若止水,然后任凭那些音符在我心中的水面上敲打出连绵不决的波纹,久久地荡漾着。

如果说之前的这一切仿佛是经历一场又一场梦幻般的洗礼,在我脑海中所呈现的是那个远去的时代,那是一场追寻,也是一场纪念。

而当我听到《悲怆》第三乐章的时候,我一下子就认出了它,它是那般的熟悉而接近,我记得它最近的出现是作为一曲经典的游戏音乐,那时候的它,已经被加入了各种属于这个时代的元素,例如电子混音,数位音效等等……虽然它的灵魂还在,它的流行也足以见证它的魅力,但是,如今的它却少了那一分纯粹,但是在这么一个社会,当人们都陷于浮华和激情,纯粹就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神圣,大多数人们只会膜拜,而不会向往……也许,当贝多芬先生了解到这些的时候,可能也会原谅和包容这一场纯粹的衰败。

但其实在《悲怆》之中,第三乐章仿佛是回忆性的。它所想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场,命运的起落。

整体上,《悲怆》的第三乐章是明快而活泼的。为何它被作者归于"悲怆",甚至是作为"悲怆"的总结呢?事实上,在他32部奏鸣曲中,只有这部和《告别》是他自己亲手写下的标题。

创作此曲时,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,事业正承载着理想蒸蒸日上,但也正是那个时候,厄运的魔爪也正在悄悄地逼近。

罗曼·罗兰在他著名的《贝多芬传》中这样写道:"……然而痛苦已在叩门;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。1796年至1800年间,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。"

当我了解到这些背景,而再次反复聆听的时候,我发现此曲带给我的,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,正在征服我的心扉。那仿佛已经不再是为自己,为某个人所弹奏的曲调,而是一种对于人生和命运最直接而深刻的演绎和回顾。

此刻,我已经忍不住用我的文字肤浅而片面地来将它诠释:乐章伊始便是那一段令人印象至深的华彩绚丽的组合音阶,我愿意把它理解成"理想的音阶".因为它仿佛可以涵盖,我曾经接近理想的时候的所有快乐和激动的心情,但我听了很多遍,还是无法判断,到底是它们跳跃着涌入我的胸膛,还是我自己迫不及待将它们揽入心中……

其实整个乐章正是被这样五段"理想的音阶"分割为四段,这五段看似重复却又不尽相同的华彩音阶串联而成的。每一段之间都有短暂的休止,那是听觉上的盲点,仿然踌躇思绪中的空白,如果在人生之中,我想那就是一种象征,也是一处标签,上面写着:茫然的断点。那是一种骤然而被动的震撼。

但不难发现,开篇的那段理想,是真切而空洞的,真切,它仍在远方遥不可及,空洞,那是在奔向远方的时候,我们的脚步轻飘不定,时而缓慢时而急促,仿佛徜徉在乡间的小路,时而为了路边醒目的野花而停滞,时而为了点缀于蓝天的素蝶而追逐,我们总会忘却了方向,而我们的前进也并非是因为信仰……那是属于青春的故事,但必然也会有尽头。

当"理想的音阶"第二次响起的时候,乐章已经进入了第二部分,那欣喜若狂的样子是可以想象的,仿佛在一片混沌中久久徘徊,却突然发现了一条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大道,当你走上那条大道时候,便会留下鲜明的脚印,那仿佛就是最实际的关于理想的音符!那脚步是自豪,得意,掷地有声的,却也有些迫不及待,仿佛每一步都是那么地值得回味。也许,那便是愿望中,最为普遍的,体面而趋于慵懒的生活……在这里,我听见了沉醉于浮华的声音。

沉醉的尽头是一次坠落,浮华的巅峰过后,那也必然会是一个逐渐失落的过程。而且越是失落,越会反思,越是深刻的反思,越是沉痛!当理性的旋律再次想起,它以一个评判者的姿态告诉我们,此刻的空洞,正是浮华最后残存的尸体。

于是,我又听见了忧郁和踌躇,但是在那之后,终于还是有一段轻快的"回归",然后则是充满信心和斗志的坚定的脚步声,那是严肃而谨慎的,忘我地投入,一丝不苟,那正是执着与奋斗中所表现的坚毅和勇敢,那也是追求理想的最佳状态……然而,在第三段末尾,一段严重的"怀疑"却打破了那般理性,那般和谐,那般激励人心的一幕。

第四段,随着"理想的音阶"又一次地响起,但伴随着的却是对于剧痛的挣扎与反抗,那是异常激烈而煎熬一个过程,但那时候,当事人却也是那样地无力!他仿佛面临悬崖绝壁,脚下可以支撑重量的岩石却在迅速地崩溃,他一次又一次努力地站起来,但却又一次接一次地摔倒,坠落,不顾一切地挣扎反抗,但他的竭力而为,却只能加速那残忍无情的崩溃过程……

最后,那是最后的"理想音阶",在那一次彻底的坠落之后。那是弥留之际的惨淡回忆,关于理想的单纯而遥远的美好……结束于一个强烈到令人震颤的休止。

所谓预言,也许就是对于往昔的一场敏锐而独到,深刻而精辟的总结,在未来某处它也会同样适用……

从无忧无虑到力不从心,如果说那都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陈述,那未免就有些落俗,在我看来,《悲怆》恰好相反,它是把这么一场"悲怆"通过那些,此刻要比语言还更为直接精确的音律,铺展在心海,牵动每一丝可以共鸣的心弦……


© Azeros Literature | Powered by LOFTER